江苏近七千大学毕业生基层工作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1-18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本报讯(记者 陈瑞昌)江苏省目前共有6991名大学毕业生在村级任职,其中177人任村党支部书记,1028人任村党支部副书记,138人任村民委员会主任,388人任村民委员会副主任。这是记者日前从江苏省第十七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获悉的。

  近年来,江苏积极引导和激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,目前组织实施的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主要项目有: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、高校毕业生到苏北农村中小学任教计划、大学生赴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计划、苏北苏中地区乡村卫生院一名大学生计划、城市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等。

  据悉,江苏从2007年开始就实施“双千”工程,即选派千名大学生到千个经济薄弱村任职,最后有1011人成为大学生“村官”。这批大学生进村工作后,积极发挥自身优势,用所学知识为基层办实事,同时也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得到了锻炼。2008年,该省全面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,最终1670人入选。

  同时,江苏省为到村任职大学生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保障政策,具体内容包括:从2010年开始,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公务员职位,专门定向招录经选聘到村任职满3年、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;县(市、区)、乡镇各类事业单位有空缺职位需补充人员的,优先聘用经选聘到村任职满3年、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;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、任职满3年、考核合格的,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;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,户口原则上落户在任职的县(市、区)政府所在地等。

  福建将新建五十家省级就业见习基地

  本报讯(记者 龙超凡)记者日前从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获悉,为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,该省目前已建立了58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,有6000余名毕业生获得见习机会。

  据介绍,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企业提供工作岗位,有计划地让待就业的毕业生到企业进行见习工作的实践性活动,见习单位为毕业生提供生活补助和意外伤害保险。从2006年起,福建开始探索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建设,目前共有6000多名毕业生得到见习机会,其中大部分毕业生在见习后被见习单位录用。

  该省规定,凡毕业半年以上经推荐未能就业又有就业要求的高校毕业生,可到入学前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,享受小额担保贷款贴息、免费职业介绍服务、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和见习等扶持政策,有关机构将为见习者提供免费档案寄存和劳动保障代理服务。

  今年,福建将新建50家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,并鼓励各设区市建立市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。此外,该省还将出台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办法,在就业推荐、转向技能培训、困难补助、助学还贷等方面提供支持。

  山东“一对一”帮扶就业困难学生

  本报讯(记者 宋全政)日前,山东省决定,将大学生就业列为2009年全省就业工作重点,出台系列措施,力促大学生就业。

  山东要求,各学校要加大对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,通过专项培训、重点指导、优先推荐,实施“一对一”的就业服务。组织未就业困难毕业生到基地实习实践,增强其就业竞争力。同时,积极开辟新的见习基地,使更多的毕业生通过就业见习实现就业。鼓励各地建设创业示范园或创业孵化基地,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各项配套服务。

  山东将放宽市场准入,落实税费减免政策,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。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,经同级就业服务机构出具相关证明材料后,税务、工商等有关部门自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,依法免收管理类、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,免除前置审批的各项费用。

  江西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安排就业

  本报讯(记者 徐光明)江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、省人事厅、省教育厅等7个部门近日联合启动“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活动”,在全省范围内有针对性地帮扶高校毕业生就业。

  据了解,今年,江西省计划选拔25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支教、支农、支医和扶贫,招募对象为2009年应届毕业生和2008年、2007年的高校毕业生。

  据介绍,江西省11个设区市将重点开发一批城镇养老、医护和廉租房配套服务等公共社会服务岗位,农村文化、医疗卫生、社会保障、扶贫开发、防灾减灾等公共事业服务岗位,安排一批高校毕业生,特别是困难家庭毕业生上岗就业。

  政府应鼓励企业指导大学生创业

  ■刘洪

  环顾我们周边,大学生自主创业少之又少。这固然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自身素质有关,但更多的则是受限于启动资金、创业经验以及市场环境、政策环境、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,使大学生不能放心大胆地自主创业。这些困扰大学生的问题,其实大多是企业可以帮助解决的。

  近年来,为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,各级政府作出了积极的努力,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。但长期以来,我们习惯把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归宿,而忽视了企业在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创业中应有的作用。笔者认为,当前大学生创业需要企业引导、支持甚至是帮办,政府应该支持企业“手把手”地指导大学生创业,这比空洞的说教更有针对性,也更切合实际。